2016-09-22 17:51:54 浏览数:0
学生记者 毕秀丽
周健,外国语学院2002级英语专业一班学生,曾担任过班长,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常务副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大学毕业后考取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现任山东省商务厅副主任科员。
离开母校近4年,再次回到母校,对母校的一草一木,他都如数家珍。虽然走出校园,但他时刻关心着母校的发展,甚至还关注着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工作动态。虽素未谋面,有些学生干部的名字却能叫得上来。
谈及他的大学生活,着实是可圈可点。除了自身专业课的学习,他非常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但是他却在大学生活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他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但不是谋生的手段,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在搞好专业课的同时,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努力用四年的时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达到内外兼修,用品牌意识来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形成开放性思维和战略眼光。
大学4年间,他利用节假日游访了34所大学。他说:“我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清华荷塘月色之美,一定要感受一下北大校园的古朴典雅。”他去各大高校并不是单纯的游访观光,而是感受不同高校的文化底蕴,回校后反思自身的不足,进而矫正自身缺点。大学期间,他整理了3本15万字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
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让他把自身的开放性思维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他认为,作为学生干部应主动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校级、校政、校企合作,提升意识层次和水平。他发起并举办了跨校的“驻青高校英语演讲比赛”,并担任该组织的秘书长。2003年,他组织144人次到海尔工业园参加调研。与其说他是大胆,不如说他是睿智,大学是一个多彩的平台,能上演怎样的舞台剧关键靠个人。或许会有同学认为这些都太难了,自己连想都不敢想。而他认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大学生就要趁着年轻多历练,要不畏艰险,锻炼韧性、培养耐力,奋斗的过程比奋斗的结果更值得让人期待。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认为不得不提及的就是与同学结下的宝贵友情。作为班级的班长,他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本班如有同学不上课,他不会替他做掩护,并会批评违反纪律的同学,并且自己以身作则,从不无故缺课,“正人先正己”一直是他的座右铭。但是如果班级同学中有谁需要帮助,他会第一时间出现,不管是出力还是出钱,他都毫不吝啬,努力帮助同学渡过难关。大学三年级,班里一位女同学半夜食物中毒,他背着同学去城阳人民医院看病。他感叹道:“走出大学后,就会发现大学同学是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就会让你觉得很温暖,毕竟还有你的同学在远方默默地关注你,给你力量。”大学四年,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校级红旗团支部,省级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他并不归结于经济危机或就业前景不乐观。他说:“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找不到工作,一定是自身条件不足,就业就要早下手,早准备。”把他的大学生活规整一番,大一是适应期,大二是稳定期,大三是多元化发展期,而大四是真正的冲刺期。对于现在的一些就业经验之谈,他认为应用辩证的方法来对待,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有价值的路。别人的经验应听取,可以避免走弯路,但最重要的是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在大四毕业的三岔口上,他没有选择考研,也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报考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他认为考公务员、选调生,最重要的是日常经验的积累,要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除了做一些公务员真题,更要关注时事新闻。大学期间,他是新华网、人民网的常客,更是《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他大四一年所看的《南方周末》足足有
作为选调生,他被安排到滨州市沾化县,一个普通的基层工作单位。然而,他在平凡的基层却演绎出了不平凡的自我。他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沾化县泊头镇工作期间,他总结出“四多三学”(多干事、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基层老百姓学)的工作方法。作为大学生应及时转变自身角色,主动融入当地环境,直接接触一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动真情、讲真话、办真事,树立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生良好形象。
在沾化县四年的工作经验,使他有着扎实的基层工作基础,为他的成功之路做了有力的铺垫。
大处着眼、细节入手,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地走好脚下每一步,努力培养开放性思维和战略眼光,是他作为一名师哥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也是他成功就业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