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邀请时卫国教授进行日语文学翻译专题讲座

    2021-04-21 12:30:25 作者:文/王雨霄 图/刘雪           浏览数:0

  2021年4月19日,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时卫国到外国语学院进行日语专业相关调研活动。外国语学院院长纪卫宁、日语专业教师与时教授一起探讨了若干相关主题,包括今后通过社会平台开展文化交流事业的中长期计划及学术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途径等。

  时卫国教授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拥有东京都立大学文学论文博士学位和大东文化大学语言文化学论文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学、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汉语副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旅日三十一年,先后执教于私立大东文化大学、东京经济大学等七所知名日本大学。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日本翻译家协会会员、日本文艺家协会会员和日本笔会俱乐部会员。担任日本汉日对比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东亚国际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曾先后荣获“汉日对比语言学奖著作奖(卡西欧学术奖)”、日本词汇研究会“公益信托田岛毓堂词汇研究基金学术奖(田岛毓堂奖)”、日本翻译家协会“日本翻译特别奖”、国立大学校长表彰等奖项。

  借此机会,我院邀请时教授于文经楼会议室举办《日本文学翻译举隅》日语文学翻译专题讲座。讲座由日语专业负责人万礼组织,日语教研室主任庞在玲、教师王健出席,日语专业全体18级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时卫国教授围绕翻译的定义、种类、特征、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道德和法规、翻译应用场景等方面,介绍了翻译这一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并强调了翻译的多样化与重要性。他指出,当今社会是多语种共存的社会。在此背景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今天的翻译市场越来越大,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他还提及中日翻译研究的近况,指出在国家重点培养涉外人才、重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今天,国内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指日可待。

  然后,时卫国教授就文学翻译的内涵、日本文学翻译史、翻译体验与感悟以及翻译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讲解。他指出,文学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载创造;作为一名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表达能力;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原作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接着,时卫国教授从“信”“达”“雅”的基准、明确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培养扎实文学功底、翻译方法与翻译表现、推敲与增减的翻译技法、翻译实践七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文学翻译的应有之义,并分享了自己的翻译体会与感悟:译无定法,无章可循;重在实践,自然成就;翻译需要实践、体检、探索、发现、砥砺、升华。最后,时卫国教授结合自己对小川未明《野蔷薇》的翻译实例,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等值、直译、意译、添加、缩译等翻译技法。在讲座中,时卫国教授勉励在座学子要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珍惜时间,把基本功打好。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时卫国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日语专业负责人万礼为讲座作总结,她由衷感谢时卫国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要将时教授的讲座内容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本次讲座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和知名专家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意义深远。与会同学认真聆听,并结合自己在过往学习中遇到的翻译实践积极思考,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还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邀请各界行业精英来校举办各类科普知识讲座,拓展专业学子的学术视野。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我校日语专业以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重学生的“听说译”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除设有“日语翻译”、“日语口译”等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限选课程之外,在每学期末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还会设置“日本影视作品配音”、“日语笔译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日语语言应用实习,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农科特色的平台优势,日语专业将进一步充分发掘利用学校农科特色优势资源,以农业科技翻译为专业特色发展方向,提升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