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2 17:52:05 浏览数:0
学生记者 史玉霞 潘静 窦思斯
于雪丹是外国语学院05级5班的班长。
走在人群之中,你一定不会觉着她有什么不同,用她自己的话说,“扎在人堆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面前这名扎着普通马尾,眼睛上挂着一副框架眼镜,带着标准微笑的女孩,就是我们的采访对象——于雪丹。
优秀的定义有很多种,作为一名大学生,最重要的还是用专业技能衡量。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于雪丹“喜欢在走路或闲暇时间想英语、听英语、说英语”。“路上的一堆水泥、餐厅里的一支糖葫芦都会让我想起它们的英语说法。只要有可能我都会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校园巨石上“母校情”三个字曾困扰了于雪丹很久,“How to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百思不得其解后,询问老师、同学,最终找到了对其最精确的英文翻译。平时,于雪丹也总是通过听英语广播了解很多新闻。于雪丹说,有很多新闻都是通过英文报纸知道的。全身心的投入、付出使于雪丹拥有过硬的英语专业技能,才会有赴韩作为中国五大城市首代表发言时的酣畅淋漓。
谈及学习经验和方法时,于雪丹坦率地讲:“就是坚持,要有坚持的精神。”刚开始做英语听力时,也曾有错到八、九道甚至十道题的时候,但不气馁,自己为自己打气,循序渐进,“我真的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地努力。”时间长了,也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于雪丹也喜欢上网,并为自己安排了每周上网时间,只是她从不聊天、玩游戏,而是阅读“China Daily”,下载“VOA”。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在遇到困难时,感到失意时,她坚持了下来,“我自己从来不会挤兑掉上自习的时间。”于雪丹说,只是踏踏实实地把每天该做的事做好,“只要信念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雪丹说,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班级工作处理得还不错,但随即又自嘲地笑笑说,其实这个是要靠别人评价的,我自己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班长,于雪丹总是能及时发现同学们之间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我从来不会以我是班长的姿态来跟同学谈话,就像普通的聊天一样,这样大家才能相处得更为融洽。”平常有很多的班级工作要处理,被问及如何兼顾工作与学习时,于雪丹笑了笑:“我也只是把别人用来玩的时间用来学习而已,并且注重提高效率。”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突发的状况要处理,为了避免落后,只能充分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来提前复习和预习,“这样一来,如果老师突然有事找你,也就不会手忙脚乱啦!”
“我觉得一个人要树立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下去,这样才不会在前进的路上迷失方向,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什么都要try”。于雪丹对记者讲起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第一次团日活动。她计划带全班同学参观可口可乐公司,却遭到了“这件事恐怕办不成吧?”“必须要有邀请函吧?”种种质疑,她没有听信他言,而是选择亲自拨通青岛可口可乐公司的电话。而后来的结果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带领同学们成功参观可口可乐公司后,于雪丹总结出“永远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的道理。
没有大多数80后所有的叛逆和张扬,谦和、平易近人的口吻诠释着她的座右铭:只要信念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雪丹告诉记者,做人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追求,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这样以后才不会后悔,没有遗憾。
主要荣誉:
自入校以来,连续三年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6~2007学年获山东省“六和奖学金”,并先后被评为“莱阳农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助理班主任”,“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青岛农业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07—2008学年被评为“校十大优秀学生”。
2007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莱阳农学院英语技能应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莱阳农学院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社会荣辱观演讲比赛”二等奖,并获“最佳演讲稿”奖,所作征文《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道德新风尚》获青岛市三等奖,征文同时入选青岛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大学生征文比赛优秀作品选,刊登于《当代大学生心中的荣辱观》一书中,同时在《莱农视界》及“学工在线”中发表;在莱阳农学院第六届大学生“中华美文配乐朗诵大赛”中荣获优胜奖;“外国语学院超级英语PK大赛”三等奖;外国语学院“Sparkle FM英文主持人PK大赛”三等奖,并在外国语学院新生辩论赛中获“最佳辩手”称号。多次在学院各项英语活动中担任主持人。
2007年暑假,参加青岛市大学生赴韩国大邱“国际大学生实践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被选为中国五大城市的代表,代表中国发言,受到好评,并受到大邱市市长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