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琴弦上弹奏多彩乐章--访第五届驻青高校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李晶晶

    2016-09-22 17:52:06           浏览数:0

学生记者 姜蔚

图为李晶晶与戴洪义副校长在颁奖现场

“外教社杯”第五届驻青高校英语演讲比赛的决赛现场,一位身着白族服装的选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只是因为她近乎完美的口语表达和那一身让人眼前一亮的民族服装,更因为她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那种从容淡定,以及她演讲时展现出的独特视角。

她就是本次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最具风采选手”的获得者,我校“校园之声”广播电台英语节目主持人,一个淡泊婉约、多才多艺的白族女生——李晶晶。

“我的宗旨是,用英语来学东西”

采访是在比赛后的第二天,她已换下民族服装,一身休闲装显出与比赛时大不相同的气质。也许是沾染了彩云之南的水土的缘故,她身上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淡雅气质。采访过程中,细柔的嗓音和优雅的手势,让她更显柔美。

晶晶对自己的家乡津津乐道。云南是一个民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服务业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而她的家乡是云南省府昆明,有很多机会结识外国人,也有不少机会参加英语夏令营、交流生等活动,这让她从不缺少练习口语的机会。高中时,一个纽约女孩作为交流生在她家住了一个月,她们同吃、同住的一个月里,晶晶从她那里了解了许多美国文化,而美国女孩也见识了真正的中国文化。

谈到英语学习,晶晶说,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方法和专业态度的问题。她说自己并不是学习很刻苦的学生,一直觉得背词典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自己承认背词典的同学词汇量一定更丰富,但他们不一定能说出来、用出来。学英语并不只是单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为了通过语言来学习更多东西、了解更多信息,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我的宗旨是,用英语来学东西。如果一个学语言的人很‘闷’、很死板的话,那只有去做笔头翻译了。”李晶晶笑着说。

大学生中不乏喜欢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原版的英语电影,往往成为大学校园中的热门。但有谁能够一部喜欢的电影至少看五遍?李晶晶是这样做的。她甚至能一部最喜欢的电影看了15遍,并尝试背诵剧本。“学语言的一个动力就是把电影理解得更透彻,挖掘得层次更深。如果可以的话,我很想去国外学电影,将来做影评人。当然,这些都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做基础。”

她还喜欢访问英文网站,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好软件,还能和许多有趣的老外聊天。因为电台工作的需要,她经常收听英语广播节目,但从不强迫自己去背其中的单词、语法。

这些不同的兴趣爱好,虽然都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而参与,但最后总能学到东西。在电影《实习生雷格》中,她的词库里增加了很多医学方面的词汇;而在一个国外购物网Bracelet上,她不仅看了好多漂亮衣服和饰品,还记下了关于“手镯”的很多地道词汇。“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得更好。”晶晶这样坚信。

亦亲亦友,母爱同行

我们的交流从不同的话题开始,却总是回到同一个话题,那就是母亲和家乡。

她告诉记者,自己有很多地方深受母亲影响。母亲喜欢文艺,虽然现在已四十多岁,而且工作很忙,还是会抽出时间学古筝。小时候,她在母亲的“逼迫”下从四年级开始学琵琶,一直考到七级。虽然当时每次都是哭着上“战场”,在学习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但现在想想,学习了民乐、舞蹈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不只给自己一种技能,更对自己的性格、修养塑造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正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会有比赛中不一样的视角。

母亲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她。晶晶说,她和母亲不只是母女,更是朋友。说着,她抚摸着脖子上一条精致的项链告诉记者,这是妈妈送的。这次比赛的服装,也是远在云南的母亲为她精心准备的。

母亲的爱很体贴,也很民主。高考时晶晶没有发挥好,暑假在家很烦躁,母亲带她到大连、青岛散心。“当我看到大海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都释怀了。”晶晶说,于是,她选择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家长毕竟有他们民主、开放的一面,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和父母沟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想到什么,为了什么。”这是晶晶的经验之谈。

“需要一段时间,给自己填充新东西”

晶晶说,她不喜欢总“闷”在一件事情上,而是更喜欢尝试种种不同。生活应该就像琵琶弹奏中的“轮指”手法,虽然人生只有一根弦,但用不同的手指去轮,就能奏出变幻无穷的声音。

晶晶告诉记者,从二月份开始的演讲比赛是她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近期不会再参加英语口语类的比赛了,她不喜欢重复类似的东西。她说自己并没想到会获奖,当初报名只是觉得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不一样的感觉。“比赛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次比赛已经把我‘掏空’了,需要一段时间给自己填充新东西。”

即将上大四,想到未来,她说自己最适合做“无业游民”,当然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去不同的地方尝试不同的事情,体味不同的生活。“终极目标就是到大理去,开一个休闲式的书吧,以书会友。”

祝福从小弹琵琶的女孩李晶晶,能够在生活这根琴弦上,弹奏出美丽又多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