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农情心译”研究生志愿服务团赴威海市开展农遗地社会实践活动

    2025-08-14 15:51:50 作者:文/陈迪 图/陈迪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数:0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外国语学院“农情心译”研究生志愿服务团积极响应号召,聚焦2025年山东省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花果栽培系统,于8月11日前往威海市摩天岭无花果农业示范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度了解无花果栽培系统的文化内涵与产业现状,并发挥语言专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躬耕园圃,领悟生态智慧与技术传承

  团队一抵达摩天岭无花果农业示范园,便被连绵葱郁的无花果园所震撼。作为威海产业的核心示范区,这里不仅是品种资源的宝库,更是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动课堂。在园区人员导引下,成员们深入田间,细致观察植株生态、树形培育与果实形态。技术人员阐释道,威海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无花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当地果农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应当地的栽培管理方法,如合理的修剪、精准的施肥以及巧妙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这些宝贵经验都是无花果栽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协同演进的生态杰作。

  追溯文化,挖掘文化价值与情感记忆

  为深度挖掘威海无花果栽培系统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深入走访当地果农。据果农回忆,无花果扎根威海已逾百年,从庭院点缀发展为规模产业。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它不仅滋养了人们的味蕾,还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中,无花果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情感记忆。

  

  深耕产业,探析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团队成员了解到无花果栽培系统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经济价值。从生态角度看,无花果适应性强,耐盐碱、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从经济角度讲,无花果产业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团队成员深切感悟到,无花果不仅承载着生态可持续的智慧,更托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摩天岭之行,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未来,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准译介威海无花果的栽培技艺、文化典故与生态价值;通过制作多语种宣传短片和线上展览,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农遗故事;并以语言之力赋能乡村振兴,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