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学生交流会系列之胡皓的“四年一梦”

    2016-09-22 17:52:12           浏览数:0

 

(胡皓  英语06.2班 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心路历程。四年前,我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踏入这个学校,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坐在国家领导人的后面,梦想着能将语言学到一个优雅的境界。我是个很喜欢做梦,也很喜欢想办法实现梦的人,虽然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着。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过那么些期许,把自己的未来摆在某一个特殊的场合,会有那么种迫不及待,也会有那么种任重道远的感慨。

    而我今天要和大家谈一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梦想,关于一个做梦的问题。

我想问一下大家,有多少人当初选择语言专业是为了成为一名翻译?请举起手来……然后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目前认为自己有能力或者差不多可以去当翻译?请举起手来……

    没举手的人也许是怀揣着些别的高尚的梦想。如果现在我坐在下面,有人问我第一个问题,我会毫不犹地举起手。但是如果有人问我第二个问题,我可能不会那么坦然地把手举起来了。当然,没有人真正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没到过在这样的场合,听之前的学长学姐们谈经验。但是我在很多时候这么问过自己。然后我发现自己退缩了。我问的问题句型和上面的两个差不多,只是会把翻译替换一下。有时候是“高校教师”,有时候是“财经记者”,有时候是“新闻主播”,有时候是“电台DJ”。我总觉得这些名词离我现在的距离很远,所以我选择考研。这就是考研究生的理由:不是因为不想找工作,我现在正在快乐的工作着;也不是因为闲得没事可做,即使到了大四,各项活动以及电台总是让我忙得不亦乐乎;更不是被家里逼的,我爸妈从来不干涉我的选择。考研就是为了向梦想再靠近一步。所以,如果在坐的各位也有考研的打算,我希望大家是为着自己一个梦想而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是追求某种公认的趋势。当然,我不否认我有名校情结,也不否认我的选择的确和世俗的功利思想达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但那些并不是根本的出发点。在我还不知道工作和社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就决定了要考上外。但照这条路走下去,我想我离一个合格的翻译可能会越来越远,离记者和主播的距离,可能会比较近一点了。当然,我会觉得当个音乐DJ是个很酷的选择,但那都是年轻人干的事情了,等我学出来,已然苍老了。

    生命原本是微薄的,被注入梦想之后才能厚实起来。谈完了梦想这一的问题。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生活经历,引以为鉴。我不能保证我是完全真实的反映出我四年的生活,因为修辞本身会让事实和真相越来越远。但至少,我能保证它是鼓舞人心的,这还是要归功于修辞。

    我的大一并不是那么精彩。也许是刚上大学的兴奋感在作祟,我糊里糊涂地走过了那匆忙的一年。但那一年里并不是毫无收获。我写过两个剧本,其中一篇是改编的张悦然的小说《葵花走失在1890》。并在大一下学期成功加入校报记者团。我不能说自己是个合格的校报记者,但我和刘林同学努力地写出了一篇郭建良老师的专访以及其他一些通讯稿和消息。由于感觉不适合那个团体,我最终还是退出了。但对于新闻和传播事业的热爱是从那时开始燃烧起来的,也是从那里得到了鼓舞。

    大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因为一些原因陷入了低潮。但低潮只是生活上的,我的学习从那时开始渐渐有了起色。我指的学习并不是卷面上多少分,在这上面我一直做得不好。我是从那时接触到了一些影响我终生并让我慢慢成熟起来的人。我开始严肃地对待起了高校生活,开始涉足很多活动的主持和组织,大多是和英语学习有关的。比如说英语角,比如说sparkle FM。我开始珍惜时间,因为我若效率太低,事情会一直做不完。我开始思考未来这个问题,我的眼界被一点一点打开了,再也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问题。大二是一个重要的积淀时期,也是最困难的时光。因为第二学期开始进入校园广播工作的缘故,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开始不一样了起来。电台最忙的时候,也是准备专业四级的时候,两个事情似乎并没有什么冲突,最后专四考了年级第二,这个成绩的获得也许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对英语的学习从书本走入了实践。

    大三是个逐渐释放自己的过程。对我来说大三是一个相对比较轻快的时期了,自从入了英语的门,学习上已经没有了什么包袱。除了电台的工作和日常学习外,因为专业的需要,我尝试起阅读《经济学人》之类的英文杂志,尝试着去关注和理解时政,兴趣逐渐上来,我也确定了自己的考研专业。奥运会在那一年举办,我尝试着去应聘奥帆行政区志愿者,不过因为托业考试没有通过而落选。但有一个小插曲:因为电台的关系,我当时为青岛奥帆赛的茶叶供应商录制了一个长达三十分钟的视频英文解说词,也算是为奥帆赛做了一点点小贡献。大三后一段时间一直处在备战驻青高校演讲,忙碌又紧张。那一年基本上中午没有机会休息,总是在校园里面跑来跑去。辛苦又甜蜜着。

    大四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了。接下来就是和大家分享我的考研经历了:我想先告诉大家,我的考研经历没有那么多焚膏继晷,没有那么多日以继夜,也没有那么多痛不欲生和兴高采烈,我就是一直很平常的把它当做一个应该完成的阅历,它不会让你热血沸腾,也不会让你迫不及待,我只想让我的考研经历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鼓励。

    大二的时我发誓我要考上外。但因为一些原因,最后,还是决定考中国传媒的国际新闻。然后我买了一大堆中国传媒的参考书,抱着一种摩西出埃及的不管不顾精神开始了紧张是复习。结果是,除了那本厚厚的《文史要览》和忘了是谁编的《新闻学概论》有被我实在无聊浏览了一遍之外,其他的书都跟新的一样,连名字都没写。

    情况出现转机是在09年的五六月份。一个本校上外新闻学的学姐激励了我。学姐建议我考上外新闻学。我一开始非常犹豫。学姐给我列出了三点理由:

    1、上外只有五本书,而且只要看三本书。(后来我真的只看了那三本书,其他的书就买了放在那里供着,翻过一两次)

    2、上外不用考二外,北外要考二外。

    3、上外很好很强大。

    于是我从长时间的绝望中苏醒了,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同学,我要考上外啦!在考研这个问题上,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好意思过,也没有向周围的人隐瞒过什么。我记得当时我说我准备考上外时那个兴奋比我后来告诉他们我考上时有过之无而无不及。他们说我有点疯了。

    驻青岛高校英文演讲比赛期间,我成天都在准备这个事情,从学校初赛到青岛市的决赛,拿到了第四名,有点心灰意冷的感觉。我的partner拿到了第一名。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决定我要回归到学术的道路上来。暑假期间我没有回家,在学校复习。我想我大四唯一好好学习的时光就是暑假了。报了个文都的政治班,七天没命地上课,每次听到一半就无比沉重地睡着了,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虽然政治最后只得到了62分。还好上外按技术分录取,政治影响不大。除了自己看书以外,我每天还要赶到其他教室给高中生上新概念课本。有段时间很崩溃,我上午八点上政治,中午十二点下课后直接赶到别的教室去讲新概念(中间五分钟吃个饭),两个小时后讲完课又要赶回去继续上政治,晚上去自习室看书,我奇迹般的没有抓狂,没有感觉到心酸,没有郁闷,日子过得很滋润。之后开学,那个时候大家都开始认真对待考研这件事情了。我还是我行我素继续呆在电台里面当老前辈。一想到离考研还差四个月嘛,我就高兴了起来。于是我开始找实习的单位,大量的投递简历。后来有一家数据公司也就是Resource要我去面试,我真的去了,迷路迷得一塌糊涂之后我到了单位,迟到了半个小时,通过了一面,人家居然让我进行二面。最后我还是拒绝了。我总归还是个考研的人。后来有一家翻译公司让我做兼职,我做了一星期的兼职,在宿舍没日没夜地翻译房产经纪人的测试题。后来我去马士基物流面试,直接被鄙视了。后来发生了很多和考研无关的事情,我已经既不清楚了。

    考试很搞笑的一件事情是,我的政治科信封上应该填学号的地方,我特潇洒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英语新闻英语的答卷上应该填科目的地方,我糊里糊涂地写了新闻学……还把答卷划得乱七八糟。我当时以为一切都成了一个笑话,结果成绩出来没有得零分。我真的很感谢上外的阅卷老师。

    接下来就是到上海参加口试。进入口试教室时,学号还没有报就开始讲英文了。结果被打断,又吓了一跳,导师问我学号,我想了大概五秒钟才回忆起来,非常尴尬。

结束之后就是政审那些事情了。这样的经历不光是好笑,也是想让大家知道,不管是考研或是你别的什么事情,都要有充足的准备,就算是遇到突发事件也要从容和淡定。和我去复试的一些同学,初试成绩比我高很多,最后也没能拿到奖学金,就是因为紧张,见到导师吞吞吐吐了或者是一连几个sorry,导致复试成绩不理想,排名跌落。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经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所成就!